科学散步——老年体育锻炼的适宜选择
来源:本站原创  时间:2011-06-07  浏览:2684

    [摘要散步讲科学,意在揭示散步的运动机理,特别是我国独有的中医及道家的养生卓见,遵循老年体育锻炼的一般规律,从而促进人们散步的科学性。

    [关键词科学散步;养生;老年锻炼;适宜选择

 

    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,我国已进入老龄化人口的国家。中老年人如何养生保健,健康长寿,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。“生命在于运动”,所谓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”,是对其的确切诠释。据报道,“每天一万步”是近年来日本人平均寿命得以延长的因素之一。欧美一些国家,步行锻炼也大有方兴未艾之势。

    中医学十分重视运动锻炼对身体的有益作用,古代名医华佗早在1800多年前就创“五禽戏”,通过模仿多种动物的动作,以运动身体。中医学认为运动可通畅经脉,促进气血运行,增强心肺功能,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等。运动有益健康,但不可过度,不可蛮干。笔者曾听到一位临床医生说,他遇到一位患者,因退休后采取的运动方式不当,加之运动量过大,造成膝关节损伤,膝关节积液而难于继续身体锻炼的。

    1、老年锻炼,首推散步

    那么,老年人采用何种方式锻炼身体呢?适宜自己又有生理、心理需求的确实能增强体质的就是最好的选择,如慢跑、小跳、走、爬、打球、游泳、骑车、太极拳、中老年迪斯科、交谊舞等。但从普遍意义上讲,适合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当首推散步。

    1.1散步是老年人较好的养生保健方式。散步,查看《辞海》,“散”字的经典释义是没有约束,“步”字是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,“散步”二字为随便走走。散步的内涵在于一个“散”字,行动自由,思绪闲散,心情放松,脚步逸散,像小河流水般流畅,像小鸟一样地自由飞翔,像散文一样随意随笔,散步乃人生最容易得到的乐趣。《黄帝内经》上也早就提倡人们以散步来养生。清朝养生家曹廷栋所著《养生随笔》中说:“散步者,散而不拘之谓,且行且立,且立且行,须得一种闲暇自然之志。”他平日“散步以养神,睡前绕室行千步,始就枕。”①

    1.2散步是以两条腿为主的体育锻炼。“老怕跌”,就是老年人腿脚乏力所致。以两条腿为主的运动符合中医的养生原理。中国传统医学认为,生命和健康的维持,依靠的是气血在人体内正常的运行。而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,是遍布人身的经络和血脉系统。②古代医学家形象地将人体的经络系统比喻为一棵大树,十二经脉是大树的主干,十二经脉分支出来的经脉是大树的枝条;穴位,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“门户”,就像一片片树叶,密密麻麻地分布在这株大树的枝干和树梢上。双脚,不仅处于人体这棵大树的最低位置,分布有66个穴位(占全身总穴位的十分之一),而且是全身十二条经脉中六条经脉的起始点或终止处。因此,将双脚比喻为人体这大树的“树根”,实在是再形象不过,再恰当不过。

    人的两腿各有足三阴、三阳六条正经运行,这些经脉,有的是人的后天之本,主管人的消化吸收和营养,即脾经和胃经;有的是从头到脚防御外邪入侵的膀胱经,有主管人体气血、精神、情志调节的肝经与胆经,还有人体先天之本,贮藏精气,主管人的工作精力和“生老病死”的肾经。加上奇经八脉,包括主管人体活动的阴跷和阳跷,主管阴阳平衡的阴维脉和阳维脉等。所以两条腿的活动,自然地激发了这多条经脉的经气。另外,腿部的肌肉运动,也必然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上肢躯干和全身运动,并刺激心血管呼吸中枢,增加回心血量、心脏的搏出量和肺的通气量,体温和血压上升等,使全身的经络和脏腑器官进行一次大调整。全身气血的畅通,脏腑的功能达到一种新的平衡。长期坚持以散步为主的运动锻炼,使先天的精气充沛,后天水谷、大气之精微不断补充,足以保证人体长期处于健康的状态。

    1.3散步是最简单易行的体育运动。这一运动不需要任何条件和练习,简单易行。或河堤,或江边,或山脚,或马路,或走廊,或原地踏步,均可;或春夏秋冬,或刮风下雨,或结队而行,或独自行走,都成。既可因人而确定活动量,实在体力不支,可以做一些下蹲动作或稍作休息,其活动量可大可小,可长可短,只要身有微汗、四肢灵动,浑身舒服就可,绝不“劳其筋骨”,气喘吁吁。又可兼行多种运动方式,如弯腰、踢脚、作操、攀登等,更为可喜的是,散步时常常会碰到一些老同事、老朋友、老熟人,交流生活近况,议论世事难事;有时,往往天高皇帝远,海吹神聊,反正吹牛不上税,引得开怀大笑,这种抒情达意,精神快餐,岂不快哉。这就是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。③以往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仅仅只停留在“体育可以增强体质”上,对体育的多方面功能还缺乏认识,这就是狭隘的生物体育观。然而,在现代社会里,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,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飞跃,由原来的生物体育观逐步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。因此老年人现代养生观,即三维养生观,是从生物、心理和社会学的视角,谋求对老年人生命体的全面呵护,不但要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,而且要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,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,从而增进和维持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。

    2、澄清散步的几个误区

    养生之道,古来有训:“饭后百步走,能活九十九”。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,人们开始审视经典的健康训诫。于是,产生了“要活九十九,饭后不要走”的说法。“走”与“不走”,让人进退两难,同时大家也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。对于前者,真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,对于后者,从一定角度看,除了“生命在于运动”外,还有一句名言就是“长寿在于静养”。其实,我们的先人早就知道养生要动静结合。如白居易在强调“乐天”、“知命”的同时,主张养生要动静兼养,动静结合。他认为,“天地有常道,万物有常性,道不可以终静,济之以动;性不可以终动,济之以静,养之则两全而交利,不养之则两伤而交病。”④

    如何科学散步,走得健康,除了坚持因人而异、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原则外,还必须走出一些认识误区。

    2.1饭后百步走视为体育锻炼。体育锻炼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(包括徒手或器械),以强身健体、调解心理为主要目的,并达到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。主要内容包括健身、健美运动、娱乐休闲体育运动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等。饭后百步走,上下班的行走、骑自行车等不视为体育锻炼。这些运动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,虽然也提倡多动动,多进行体力活动,但是它跟体育锻炼不是一个概念,体育锻炼在强度、时间、频率上都是有讲究的,比如小强度指与平时相比,呼吸、心跳变化不大;中强度指呼吸、心跳略有加快,微微出汗;大强度指呼吸急促,心跳明显加快,出汗较多。每次至少半小时,每周至少锻炼3到5次,这样才能达到增强体质、提高呼吸循环功能、改善肌肉力量等效果。强度的大小一般用量大摄氧量的百分比来衡量,在实际运动中可用心率指标代替。最简单的方法是180减去锻炼者的年龄数作为运动时每分钟的平均脉搏数。如:某人年龄65岁,那么,锻炼时脉搏数应为180-65=115(次/分)。当然,一切应以自己感觉舒服,不影响正常的生活为准。

    2.2饭后马上走。走路的学问虽然并不深奥,但如果不加注意,也可能背离健身的初衷。因为,进食后胃内容物增加,负担过重。所以,走路过急,上坡下坡,或者跳舞等超出散步范畴的活动形式,都会加重胃肠负担,不但不利于健康,还可能导致胃下垂等疾病。另外,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过程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,运动量太大,会增加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,减少肠道的血液供应从而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。正确的走法可以用“闲庭信步”来形容。如果百步之内必须上下楼梯,或是小跑过马路,就不如先在原地走走。比较快速的散步最好等饭后半小时后进行。

    2.3早上散步。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健康中心的一位医学保健专家研究指出,黄昏是最适宜从事体育运动的时间。资料显示,在早上进行体育运动,血压及心率上升以及加速度均较大,对很多人来说,都会产生超负荷情况,直接影响运动的成果及身体的健康。而在黄昏这段时间,体力和肢体反应的敏感度及适应能力均达到最高峰。同时,心跳频率以此段时间为最平稳及偏低。此时从事各类运动所引致的心跳速度及血压上升的幅度较低,这对健康是有利的。这时从事散步等各类运动是有利的,可防止由运动所导致的心跳过速及血压上升的弊病。而且睡前活动身体能使人体处于较好的充氧状态,不仅睡得香,消除白天疲劳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。许多人习惯在清晨慢跑,但这个习惯可能会要人的命。

    此外,散步要注意姿势,否则也会感到疲劳。手臂摆幅度不宜过大,以免血液涌向手部使手指发胀;垂肩驼背会有碍呼吸,还会使颈肩和上背部过度紧张而疲劳,身体前倾可能引起背痛,因此应保持肩与臂部在一条直线上;要养成脚跟先落地的习惯,因为双脚平着落地会使冲击波传至膝部和背部,损伤关节;要注意避免在尘土飞扬、空气污浊等有害物质和危楼、枯树下散步;要注意横穿马路时的红绿灯,务必按交通规则行走。

   3、科学散步的种种方式

    健身走步不仅仅是指随便走走,而是应针对各自的体征和特点,做到怡情走步,其保健效果才会更佳。笔者结合多年行走经验,参考有关资料,提出如下散步方式,供爱好散步者借鉴。

    3.1普通散步。散步时全身放松,双腿随意跨步,两臂自然摆动,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-90步,每次20-30分钟。此法适合于冠心病、高血压、脑溢血后遗症或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老年人。

    3.2摆臂迈步。迈步时保持中等速度,抬头挺胸,两臂随步伐做较大幅度的摆动。此法可强化骨关节和呼吸功能,有助于防治肩周炎。

    3.3林中跑步。树林中不仅含氧量极高,而且在光合作用下产生的大量负离子,具有杀菌效果,负离子还能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,所以阳光下去林中慢步,大量吸纳新鲜空气,既能杀灭流感和呼吸道病菌,还能使人消除疲劳,提高机体免疫功能。

    3.4雨中漫步。近年来,欧洲人兴起雨中散步的健身法。尤其是绵绵细雨中的“大气维他命”含量高。特别是当您在受到刺激或苦闷时,漫步在细雨中,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,忘却烦恼,从而调节神经功能,促进新陈代谢,使心态得到良性调整。

    3.5踩石踏步。即在鹅卵石上走步。尤其是脚心的一些重要穴位,通过踩石有节奏的刺激,能起到活血通络、促进代谢和运动按摩相结合的健身效果。此法适合于神经衰弱、失眠,腿脚发麻和关节炎患者。

    3.6翩翩起舞。跳舞既是娱乐活动,又是健身运动。每周3—5次跟着劲歌去跳舞,每次20-30分钟,动作可由慢到快,由小到大。此法适合初发心理障碍,腰背酸痛和忧郁症患者。

    3.7爬楼跨步。坚持每天爬楼梯3—5次,每次爬3层以上连续20分钟,由慢到快,逐步加大力度,可有效地强健与结实小腿、大腿和臂部肌肉,使腿、膝关节得到锻炼。此法适合于腰酸背痛、关节炎和糖尿病人。

    3.8摩腹走步。这是我国中医传统的运动养生法。即在走步时用双手旋转按摩腹部一周,正反方向交替进行。走步速度可慢一点,每分钟40—60步,每次10—15分钟。此法适合患有慢性胃肠疾病和便秘的中老年人。

    3.9快速健步。如竞走般跨出矫健的步伐,健步时昂首挺胸,两臂加大摆动幅度,健步快走,每次30分钟左右,以微感疲劳为度。此法适合于慢性关节炎、胃肠道疾病恢复期的患者,同时对锻炼和改善心脏和呼吸器官的功能都有极大的效用。

    3.10逆向退步。又称倒步行。倒步行时,两腿膝盖挺直,抬头挺胸,目视前方,每次向后倒行100步,再向前行走100步,如此反复多遍,稍感疲劳为宜。此法可防治老年腰腿痛、腰脊椎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和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人。不过,倒行步时,应选择平坦地带,注意安全为要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作者单位:诸暨市老年体协)

 

注释:

①韩士奇.散步情趣事{J},闽南日报(电子版),2005.02.08.

②中国中医网,十二经脉流注表——健康图吧。

③夏宏武.浅析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现代养生观,首席医学网,2008.08.24.

④白居易.白氏长庆集[M].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4。

参考文献:

1、汪现义、胡继光.老年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及发展对策,黑龙江科技信息[J].2008.{06}.P112.

2、胜利石油管理局老年体协.老年体育锻炼典型效益汇编[M].2008.10.26.P86.

3、老年人锻炼“六要六不要”,http://www.J10L.com家庭医生在线,2008.01.25.

4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.老人锻炼五则.WWW.moh.gov.cn, 2009.03.23.

5、徐  瑾.老年人锻炼后四注意.食品与健康[J]2004.09.15.P78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