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“饮食有节……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说明了节制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意义。相反,若不重视饮食有节,想怎么吃就怎么吃,就会对健康带来极大危害。
所谓饮食有节,是指饮食要有节制,不能随心所欲,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。具体地说,是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。
一是饮食要适量。这是说人们吃东西不要太多,也不要太少,要恰到好处,饥饱适中。人体对饮食的消化、吸收、输布、贮存,主要靠脾胃来完成,若饮食过度,超过了脾胃的正常运化食物量,就会产生许多疾病。饮食过量,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,势必加重胃肠负担,使食物滞留于肠胃,不能及时消化,从而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,脾胃功能也因承受过重而受到损伤。
二是饮食应定时。“不时,不食”,这是孔子的饮食习惯,即不到该吃饭的时候,就不吃东西,这是正确的。一日三餐,食之有时,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,到时候便会作好消化食物的准备。好吃零食的人,到了该吃饭的时候,常会没有饥饿感,勉强塞进些食品,也不觉有何滋味,而且难以消化。中医学认为,一日之中,机体阴阳有盛衰之变,白天阳旺,活动量大,故食量可稍多;而夜暮阳衰阴盛,即待寝息,以少食为宜。因此古人有“早餐好,午餐饱,晚餐少”的名训。清代马齐《陆地仙经》中提到:“早饭淡而早,午饭厚而饱,晚饭须要少,若能常如此,无病直到老。”按现代营养学的要求,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比例应该是3:4:3,即如果一天吃1斤粮食的话,早晚餐各吃3两,中午吃4两,这样比较合适。有人观察,每天早餐进食2000千卡的热量,对体重并无明显的影响,而把这么多热量放在晚餐,人的体重就会明显增加。这说明,对于体重的影响,“什么时候吃比吃什么还重要”。
我们强调“按时进食”,也不能完全排斥“按需进食”,即想吃时就吃一点,不想多吃就少吃一点。像加夜班的人,在第二天早餐时往往不想吃东西,希望赶快睡上一个好觉;心情不好的人,在吃饭时间往往没有食欲;午睡过久的人,常常在晚餐时间不想吃东西;正全神贯注、忙于工作或比赛的人,自然不想停下来吃东西。对于他们来说,等有了食欲时再吃会更好一点。对于这一点,我国著名养生学家陶弘景早就指出:“不渴强饮则胃胀,不饥强食则脾劳。”意思是,人若不渴而勉强饮水,会使胃部胀满,若不饿时而勉强进食,则会影响脾的消化吸收,使脾胃功能受损。
总之,“按需进食”与一日三餐、按时吃饭的饮食习惯是相辅相成,互为补充的。它们可以适合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饮食需要,目的都是让人们的饮食活动变得更科学、对健康更有益。